周末又到海淀图书城闲逛(8月25日,9:40-11:20这段时间,你若是在步行街,就能看见我。没错,就是那个穿沙滩短裤和蓝色棉布短衫、脖子上挂了副眼镜的家伙)。在图书城改造之后,原来是“国林风”的地方,现在建了一家“淘书公社”,书价相对便宜。在抱回来的几本书里包括一本院士笔谈录“童第周:追求生命的真相”。
这本书上的一节“初懂实验的重要”中有下列一段话:
“我的老师郭任远这个人在政治上很落后,业务上很强。…他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突出的贡献,就是打破了风行一时的‘动物本能说’。比如,猫吃老鼠是什么原因呢?当时世界流行的看法是猫吃老鼠是本能。郭任远对此提出异议,他用一系列试验,推翻了唯心主义的本能说,证明了猫吃老鼠不是先天的,而是后天的。试验方法是把猫和老鼠从小关在一起,它们并不相犯,等猫稍大些,有时想触犯老鼠时,便在其间安一个小‘电网’,猫一伸爪,便触电,猫爪就立即缩回来了。过了一段时间后,再把‘电网’去掉,猫再也不去动老鼠,而是相安无事了。这个试验证明,猫不是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想吃老鼠的,而是后来‘学会’的。”
现在的中学课本里讲到的所谓“科学探究”的方法告诉我们,要想了解一个问题的本质,需要通过设计试验,观察试验结果,再经过逻辑的推理,就可以得到结论。上面的一段叙述刚好就是一个典型的“科学探究”。可是这个过程有问题吗?
没看出问题?恭喜你,和院士的逻辑思维能力旗鼓相当啦。
小问题咱就不说啦(什么叫“有时想触犯老鼠时,便在其间安一个小‘电网’”?)。只说说童院士(也许是郭任远的?)的逻辑吧。
“把猫和老鼠从小关在一起,它们并不相犯”,这就证明“猫不是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想吃老鼠的”吗?
不用试验,猫从娘肚子里生下来绝对不吃老鼠,它只喝母奶。如果想要证明的是“不教给猫吃老鼠,猫就永远不吃老鼠”,只要把小猫和小老鼠一直关在一起就行了,用小“电网”干什么?
用小“电网”的试验能说明什么呢?每当猫想伸爪(这不已经说明猫有冒犯老鼠的天性吗?)就会遭到电击,这使它认为冒犯老鼠就会受到惩罚。
于是猫的结论是:老鼠不可冒犯,现在和以后。我们的结论是:可以用惩罚的方式阻止猫侵犯老鼠,而且可以形成条件反射。
因此不通过这个试验就能得到的结论是:
猫不是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想吃老鼠的,同时它也不想吃满汉全席,俄式大餐,日本料理等等…,只能吃奶。
通过这个试验不能得到结论是:
猫在成长过程中,如果没有受到“吃鼠主义”教育,是否倾向于要吃老鼠。
通过这个试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:
猫在“后天”受到教育的条件下,是可以学会不吃老鼠的。
对照一下童院士的说法,是不是他在逻辑思维能力上有点问题啊?
童院士已经去世,翻这个有点不厚道。可这本书即使半价,也花了我9.3元呢。看完了,胡说两句,他老人家能原谅。